2025年10月17日至1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十二届“闻天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中山西路院区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青衿闻道智开新局”为主题,探讨智媒背景下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业界赋能转型,并揭牌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简称“上海社科院新闻所”)与密度科技共建的“智能体与人类行为实验室”。

恰逢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成立四十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在致辞中对新闻所的发展和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新闻所自1985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创新,已成为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2015年上海社科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后,新闻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在智库传播、媒介变革与学术话语 体系构建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干春晖表示,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智媒革命正重塑人类传播生态。面对新技术浪潮,新闻传播学科更需以自主创新回应时代命题,既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立场,又要以开放的姿态吸收世界学术资源,推动形成具有中国话语体系与全球影响力的智媒传播理论。
上海社科院新闻所研究员魏永征作为创所代表在致辞中,回顾了新闻所发展的三个阶段——创立探索期、学科拓展期与智媒融合期。他指出,新闻所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变迁与传播科技进步的缩影,四十年来,该所学者在学术研究、机构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不断创新,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他期待本届论坛能成为凝聚共识、深化学科对话的重要平台,助力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

本届论坛汇聚来自全国二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智媒时代多个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论坛为期两天,设有五场主旨演讲、两场青年论坛与一场圆桌对话,汇聚与会学人的最新成果与未来展望。
论坛全景 · 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智能体与人类行为实验室”揭牌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携手蜜度科技共同成立“智能体与人类行为实验室”。在论坛开幕式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干春晖、蜜度科技首席执行官翟光景、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为该实验室揭牌。

张雪魁介绍,该实验室将借鉴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创新理念,彻底打破学科壁垒,推动研究范式转变,强调研究成果的落地导向和实际应用。基于数据优势,该实验室旨在探索人工智能社会科学的范式类型、路径选择和实现方法;运用生成式多智能体解释、模拟和预测人类的社会行为;为公共政策的运行提供智能模拟、验证与评估服务。
实验室规划了三个重点研究方向:一是计算舆论学与传播动力学研究,该方向将运用多种计算社会科学的前沿方法,研究社会舆论的形态及演化规律。二是多模态计算传播研究,全面分析图片、视频、音频等多模态的媒介信息。三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的社会行为研究,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智能体系统阐释和模拟政治信任、经济预期的形成与引导、谣言传播、社会网络中的群体行为等。
未来,实验室将依托计算社会科学方法和生成式多智能体系统,推动新闻与传播研究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同时,实验室将秉持跨界融合与成果落地的理念,努力打造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
发起高水平学术对话:学科业界生态前沿话题全覆盖
开幕式后,论坛举行了五场主旨演讲,主题依次为“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AI技术向善与传播风险治理”“新时代多领域传播实践创新”“智媒文化与知识生产”以及“舆论生态的话语重构”。
在《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主旨演讲上,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徐剑教授关注智能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量表的开发与测评。认为通过测试发现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价值判断方面有较强同构性和拟人性。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峰教授则分享了智能传播学科的建设,详细介绍该院A+传播微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期待以AI辅助内容生产,达成智能文科人才思维进阶体系。来自南京大学的孙信茹教授探讨了数智技术驱动下的经验世界与知识生产。她认为认为学科不应仅以媒体机构为研究对象,需将与技术相关行为纳入研究。

关于AI技术向善与传播风险治理,上海交通大学李本乾教授认为在算法伦理治理上,可运用中国文化智慧,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治理理念,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人机和谐共生国际新秩序。上海大学严三九教授从媒介算法正义出发,认为算法权力将成为社会的新型控制者,学界应发挥理论优势,推进相关理论基础,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多参考。华东政法大学范玉吉教授则主要谈了法治传播的时代使命与责任,认为“九五”普法将在智能传播的大背景下展开,应在法治传播的内容选择、传播技术与传播模式上下功夫。

在新时代多领域传播实践创新方面,复旦大学白红义教授分享了一个理解新闻业变迁的新视角——把“组织”带回来。他提出应关注组织如何与Ai所代表的技术互动,再影响新闻媒体对Ai的接纳和使用形态。上海财经大学刘长喜教授对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网络舆情进行回顾与展望,分析嬗变与困境,并对未来治理提出理念、重心、技术和主体四个方面的转向。上海体育大学郑国华教授则重点关注国际体育传播人才培养,分享了“跨业务单元合作”培养模式、搭建直通国际体育组织的实践平台及打造“示范班”拔尖培养项目等做法。

当天下午,多位专家围绕“智媒文化与知识生产”展开深入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武志勇教授梳理了新中国新闻学“承继传统、吸纳资源、自主创新”的发展脉络,指出新时代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吸收国际成果,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体系。四川省社科院彭剑研究员关注AI对新闻真实性与知识信念的冲击,指出人工智能掏空新闻意义、动摇知识权威,呼吁以批判理性守护人类认知底线。南京师范大学高山冰教授提出“人机共生”的新闻传播新范式,强调AI促使教育体系重构,应培养“懂技术、守人文”的复合型传播者。

同济大学王鑫教授从思想史与技术史双重视角,论述媒介文化研究的国际对话与本土理论生产,倡导以中国经验回应AI时代的算法权力与媒介伦理问题。河北省社科院韩春秒副所长通过王家庄村的七年田野调查揭示短视频“在乡嵌入”的技术、关系与文化三重路径,展现乡土社会的媒介活力。上海社科院徐生权副研究员则指出,AI正重塑知识生产逻辑,知识已成为人机共创的结果,人类特权被“拉平”,开启后人类知识的新图景。
在“舆论生态的话语重构”主旨演讲上,多位学者围绕舆论生态、传播理论及青年媒介创新展开专题演讲,呈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陕西社科院张春华指出,舆论社会学应从群体视角重塑研究框架,关注社会关系、结构与权力机制。他提出研究转向“从意见到关系、从事件到过程、从镜像到建构”,为舆论治理提供学理支撑。重庆社科院刘晓敬结合具体新闻事件,剖析舆论反转与真相异化机制,强调技术赋能下情绪与群体认同凌驾事实,提出提升内容审核智能化、规范网络纪念行为及打击流量黑灰产业的三维治理方案。

天津社科院李世强通过近500万字一手史料,梳理1921-1927年党的宣讲演说政治动员实践,指出宣讲主体置换、组织结构和仪式化动员形成基层动员网络,为现代传播学和政治动员理论提供本土化案例。河北社科院郭毓娴基于青年问卷与深度访谈,分析主流媒体在青年群体中的“浅层关注”困境,提出通过创新传播形式、与意见领袖合作及打造青年专属平台,拉近与青年距离并提升公信力。

安徽社科院鲁曼从理论层面提出“传播转译观”,借鉴米歇尔·塞尔哲学,将传播理解为信息与噪音共生、跨域转化与生成过程,强调动态集合体与中介作用,为数字时代复杂传播网络提供新视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