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所成立四十周年暨第十二届“闻天论坛”青年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者:钟媛发布时间:2025-10-19浏览次数:29

    20251018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十二届“闻天论坛”青年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西路分部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包含两场分论坛,由新闻所青年学术交流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王震宇和新闻所助理研究员唐巧盈主持,分别以“人工智能促推社会科学范式转型”和“新技术变革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与研究机构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与范式革新。

    青年论坛一聚焦于人工智能在促推社会科学范式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长聘副教授张开平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国际政治传播研究的应用”为题,深刻阐释了生成式AI作为媒介、镜像与工具的三重属性。她通过2016-2023年中美媒体互动的案例,演示了大语言模型在自动化语义分析、情感识别与叙事结构分析上的强大能力,指出AI技术正从“理论-路径-数据”三个层次为国际政治传播研究带来深远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涌现能力、算法保真度与交互性对话重塑新闻传播学研究范式,不仅在工具和实验方法上带来突破,更在理论层面重构传播学基础议题与研究框架。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张畅通过大规模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揭示全球三大倡议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差异,展示了计算传播方法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前沿应用与理论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张畅发表了题为“国际规范传播的网络图谱:社交媒体上的‘全球倡议’”的演讲。她基于X平台的海量数据,运用社交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与话题建模方法,系统揭示了全球发展、安全、文明三项倡议在国际社交媒体场域中迥异的传播结构与接受状况,为理解中国全球治理话语的数字化传播路径提供了坚实的实证依据。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季程远提出在科研与教学中负责任使用生成式AI的重要性,介绍RAG技术如何通过知识库增强生成的真实性与可溯源性,为学术智能体研发提供范式。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青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顾洁从知识史的视角审视AI的学术影响,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发知识生产方式的深刻革命,推动学科边界的重塑与人机共生的知识生态形成。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喆则将讨论延伸至传播动力学,指出传播建模正由静态规则走向智能化与认知化,大语言模型与多智能体系统的应用正在推动传播学研究迈入动态智能的新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青年学术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顾洁从宏观视角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她提出,生成式AI正促使研究视域拓展至“人机共生”的混合社会形态,并系统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在认知范式、方法体系、制度环境与学术生态四条关键路径上的转型图景,强调需在技术赋能与人文自觉之间寻求平衡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喆以“迈向智能化的传播建模:社交网络中的信息扩散与LLM智能体仿真研究”为题,展望了传播学研究的未来。他认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将推动传播动力学建模实现从“结构驱动的数学概率预测”到“基于智能体的网络涌现”的根本性转向,从而构建一个更具解释力与预测力的跨学科研究框架,使传播学成为连接多学科的“实验场”。

    青年论坛二聚焦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革新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中的应用前景,发言者均为新闻所毕业的优秀学生五位青年优秀校友从国际政治、技术治理与全球安全等角度进行了分享,展现了青年一代的学术前瞻与全球关怀。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曦以数字地缘政治理论切入,将中美人工智能竞争放在国际关系的现实语境中,分析半导体制成、芯片贸易、算力支撑等方面的地缘政治逻辑,以此作为探讨数字技术在何种实践、事件和条件下作用于全球传播的机理。从数字基础设施、算法与算力三维解析人工智能的地缘政治逻辑,指出中美竞争的实质在于技术主权与生态自主,人工智能正成为全球权力结构重塑的核心变量。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王瑞以“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战:历史演进、结构机制与战略应对”为题,提出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已成为现代冲突中决定性的新战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认知战体系正在发生颠覆性的重构。通过梳理从一战到数字时代的历史演进,揭示了认知战向系统性、隐蔽化发展的趋势AI技术如何强化信息操控的精准性与隐蔽性,并提出构建国家认知安全体系的战略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白杨班博士研究生高再红以“政策工具视角下的欧盟人工智能治理探究”为题,通过梳理2016年至2025年欧盟公开信息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战略文件、法律法规、组织机构动向、对话机制等,建构出“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供给型-监管型-协调型-防御型”的政策工具交叉分析框架。以欧盟为例,总结AI治理的四类政策工具,揭示创新、监管与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并建议中国构建多层次治理体系以实现安全与发展共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心志以“欧盟数字政策的精简化转向研究”为题,分析欧盟数字政策简化战略的动因与风险,指出其虽提升行政效率,却带来监管削弱与合规挑战,对中欧数字合作提出了新的考验。欧盟对于数字政策的简化调适,是欧盟推动其数字治理模式由此前“侧重数字监管”转向“适度促进创新”的一次改革尝试。张心志指出,简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欧盟企业和成员国的政治述求,减轻了欧盟企业发展的合规负担,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学博士研究生郑乐峰则将视野延展至全球网络安全规则的制定,以“联合国框架下网络安全国际规则博弈趋势与中国因应”为题,系统梳理联合国相关机制的演进历程,指出当下国际治理竞争的焦点在于规则解释权,并强调中国应秉持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网络安全规则磋商进程,并通过塑造未来常设机制议程,增强国际法适用的解释力,以及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等实践,为网络安全国际规则制定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治理秩序。

    两场青年论坛结束后,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雪魁总结了上述学者的演讲,并指出三点问题:首先是关于学科融合,即如何用反学科理念看待社会发展,打破学科界限,让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其次是各学科智能化转型的不同路径,比如经济学、社会学如何结合AI。最后是技术应用的挑战问题,他指出社科领域比自然科学更复杂,需要技术跃升。

    张开平肯定了其提到的反学科理念与深刻洞察,并在此基础上从传播学的学科优势和社会科学者的核心价值两个层面进行了回应。她认为,传播学因其对技术的高度敏感性,在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议题上走在了许多社会科学学科的前面,扮演了先锋角色。尽管AI能替代许多数据劳作,但社会科学研究者对社会的敏锐观察、深入田野与人对话的能力,以及对人类理性、情感与社会行为的深刻理解,是AI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掌握新技术的同时,研究者更应走向社会、扎根田野。

    季程远以TikTok为例,指出其成功在于通过算法打破了西方的信息茧房,从而改变了用户对特定事件的预期。他认为,通过算法和科技产品嵌入中国理念,能够实现有效的国际传播。同时,他肯定了自己参与的中英双语知识库的价值,认为这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对外传播的平台。但他也尖锐地指出,如果研究成果仅停留在中文世界,无法进入国际主流的知识循环体系,那么就无法解决挨骂问题。因此,必须思考如何借助现有平台借船出海,让中国的理念被世界看见和听见。

    顾洁从竞争时间性” 两个关键概念出发,深化了对范式转型的讨论。她指出,任何传播本质上都是一个竞争性过程。这一逻辑体现在产业转型和学者争夺优先发表权等各个层面。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已经从传统的质量竞争让位于速度竞争。这种对速度和紧迫感的追求,正是张雪魁所强调的时代趋势。她同时对此表示担忧,指出当前存在为了用AI而用AI的现象。许多机构部署了大模型,但并未真正实现价值创造和深度转型。这揭示了社会在适应这种速度竞争时出现的脱节与挑战。    

    最后,张畅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正经历深刻变革,科研模式正从个体探索走向有组织的科研,唯有通过集体协作与跨学科共建,才能更好驾驭技术迭代与知识创新。其次,她认为新闻传播学不再只是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衍生,而正反向赋能经济学、治理学等领域,成为理解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支撑。此外,她指出技术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结构性转变:当政治与法律体系缺乏技术理解力时,治理能力将受到限制。她呼吁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实现技术理性价值理性的融合,以保障制度设计的可实施性与社会的有效监管。

    在两场青年论坛和圆桌对话中,十位发言人的报告与对谈充分展现了青年学者立足学术前沿的敏锐洞察与探索精神。本次论坛作为新闻研究所成立40周年暨第十二届“闻天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更清晰地勾勒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未来方向。活动结束后,全体与会嘉宾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