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所成功举办第二届间性论研究工作坊 ——探讨智能共生时代的“间性”新议题

发布者:谢添发布时间:2025-04-23浏览次数:10

20254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与《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间性研究学术工作坊”在上海社科院院部101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以“智能共生时代的间性论与廓落学”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以及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对话与本体”“间性与文化、文学、艺术”、“廓落学”以及“间性与时空”等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本次工作坊亦是上海社会新闻研究所40周年所庆系列活动之一,副所长戴丽娜研究员做了欢迎致辞。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对话与本体”这一场次的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以人机对话形式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或将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它以普遍文化的方式回归社会,成为社会实践的核心议题,因而我们必须意识到的是,AI 是人类间性的最新表达。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则是指出,媒介作为符号的载体形成了一个被符号世界所遮蔽的亚媒介空间,因此靠任何经验科学的方法都不可能探索这个被遮蔽的媒介空间,只能采取本体论的视角去探索这个神秘的空间。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亚媒介空间的神秘性,而且也使通过类人智能追问人的本体论意义变得尤其迫切和必要,因此本体论式的理论探索成为当代媒介理论的突出特征。

在“间性与文化、文学、艺术”这一场次的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吴攸教授基于弗朗索瓦·于连对中国思想的跨文化解读,指出“间距”的本质在于对话。她认为,中西对话应成为一种包容性重构过程,在相异性文化相遇、碰撞、交流与互鉴的进程中,形成兼得本土文化传统与普遍文化价值精要的新型多重文化实体,在持续的跨文化对话中实现多元共生的文化理想,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式所绽放。西安交通大学寇媛媛老师关注到的是米歇尔·布托碎片化写作中的间距与共通,她以法国哲学家、汉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经由中国哲学的折返后提出的“间距”概念为基础,阐述布托碎片作品中的“之间”问题,最终以“共通”为落脚点,用中西方哲学交汇的目光重新审视碎片化写作。云南师范大学高娴副教授对主体间性理论下人工智能(AI)艺术的多主体内涵进行了探析,她认为,主体间性理论中的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这一视角为探析AI 艺术中多主体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在“廓落学”这一场次的讨论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于奇智教授提出了“数智异廓落”的概念,并指出,这一概念是一个具有跨学科性、前瞻性的概念,结合了数字技术、空间理论和社会学思想,旨在描述数智共融时代信息、数据、空间和文化的非线性、异质性与多重性表现。他强调,这一概念借鉴了法国差异哲学之“异”概念与福柯、德里达、德勒兹等的“空间”观念,并延展到数字时代(甚或称作数智时代)的“数字环境”,因而“数智异廓落”是“空间”“秩序”“差异”“数字”的观念结晶。中国人民大学夏可君教授则是从柏拉图和德里达就chora的思考与翻译出发,试图把“chora”与中国文化的“虚化”联系起来,并且翻译为“阔纳”。他还尝试从身体与自然的“间性”关系出发,尤其联系子宫中的胚胎之为生命保护的原型,思考人类世界如何建构类似的空间,以中国的园林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为例,在AI 时代,思考身体与自然的感通条件,建构某种“虚托邦”的可能性。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张先广教授认为,人工智能近几年的突飞猛进意味着智能的外达尔文式演化正在越过又一个突破边界,两种智能之间的分化、分工、互渗、互济、共生、寄生、竞争、缠卷使人类喜忧参半。他以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图为例,指出太极图可以很好地图示两种智能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野蛮的算力或许表明感知、情动、直觉、鉴赏力、外化潜能、“去”分化、返朴归真才是人性的本质。复旦大学青年副研究员吴怡将探讨阔纳的海洋性,通过并置分析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灵魂起航”的意象与《理想国》“爱尔的神话”里“三阶战船”的意象,探讨新生性、剩余性、漂移性和差异重复性如何构成海洋性阔纳的四重维度,尤其侧重漂移性这一维度在《蒂迈欧》篇中的在场。

在“间性与时空”这一场次的讨论中,上海交通大学邓刚副教授从柏格森的哲学切入,引领与会者去探索如何思考无间?无间何以可能?人何以抵达无间?无间与间性何种关系?等诸多问题。青岛大学于成副教授则是指出,在线性时间模式下,人们把居间时间理解为起点和终点间的线段,但是在智能算法时代,时间的点状化、粒度化并没有动摇“进步”秩序,而是以更快制造已知的差异空间强化“进步”的幻象。人工智能无法跳出既定的时间秩序之外,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创造”只会在既定的不确定范围内打转。

工作坊尾声,特邀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俞宣孟研究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间性论研究最早是哲学领域讨论的问题,现在非常欣慰地看到有更多的学科如文学、艺术、传播等加入了进来,使得这一议题的讨论更加多元和深入。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对本次工作坊进行了总结,召集人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张先广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本次工作坊持续一整天,学者们跨学科、跨领域的对话,既深耕理论传统,又直面数智时代的现实挑战,为“间性论”与“廓落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问题域。与会学者认为,在人机共生日益深化的当下,对“间性”的哲学追问不仅是学术命题,更关乎人类如何在技术浪潮中坚守自身。随着“间性论”研究的持续推进,这些交织着理论锐度与现实关切的思想探索,或将为人类在技术浪潮中锚定 “何以为人” 的存在根基提供智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