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至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批判理论论坛”于上海财富大酒店与复旦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为主题,横跨哲学、新闻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一级学科,正式代表70余人,投稿与参会人员130余人。
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致辞。张双利回顾了法兰克福学派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传统,分析了当代背景下的大众传媒问题,指出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和批判理论论坛的重要性,并代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预祝论坛顺利举行、研究富有成效。张雪魁对远道而来支持论坛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也对筹备本次论坛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感谢,并表达愿景,批判理论和批判传播学同根同源,希望一起携手推进两个学科的繁荣发展。王凤才代表论坛组委会,对投稿和参会的老师同学们表示欢迎和感谢,并说明本次论坛是一次真正跨学科的、“前浪”“中浪”“后浪”学者“三浪结合”的论坛,期待会场上将碰撞出思想的“浪花”。
本届论坛共设置了三场主旨发言和六场分论坛发言。第一场主旨发言由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教授主持,上海纽约大学童世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晓升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吕新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四位学者进行报告。童世骏关注到哈贝马斯对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的一句话的不满,结合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史总结出哈贝马斯表达不满的三个理由,哈贝马斯在评论《启蒙辩证法》时指出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将思想的有效性和思想的起源彻底分开,而哈贝马斯认为二者在概念上要区分,在理解上则必须建立起联系。王晓升辨析了阿多尔诺重构形而上学的基本思路,阿多尔诺将形而上学与经验科学相结合,形而上学经验兼有超越性和经验维度。吕新雨分析了当今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势力和新旧媒体市场化共存互利的复杂生态,提出批判传播理论应如何面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问题。刘海龙总结了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的传播观念,阿多尔诺、霍克海默等人认为现代大众媒介所主导的传播阻碍了社会的真正沟通,蜕变成宣传乃至欺骗,这些见解对于宣传理论来说具有原创性,对于数字时代的宣传与传播问题来说具有现实性。
第二场主旨发言由《国外理论动态》副主编刘承礼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张雪魁研究员、复旦大学曹晋教授、东南大学陈良斌副教授三位学者进行报告。张雪魁针对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互鉴的话题,提出四个方面的看法:要重视批判理论的建设性维度,要重视批判理论的经验性维度,要重视经验研究的批判性维度,要重视经验研究的本体论(生存论)维度。曹晋回顾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兴起并总结其对传播学的启示,在传播新科技与市场经济强势结盟、文化工业进入数字时代的当下,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女性主义学说呈现出合作的趋势,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在秉承批判理论核心要义的同时,更加着力于探索本土的社会情境。陈良斌从社会本体论的层面探讨承认理论的嬗变,承认作为个体特殊性通达普遍性的经验中介在当代得到复兴,霍耐特重新寻找普遍性的经验化尝试仅仅在意识形态的遮蔽下单向度地复活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需要回到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视域将“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承认的普遍性基础。
第三场主旨发言由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姜佑福研究员主持,复旦大学王才勇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袁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吴静教授三位学者发言。王才勇总结了媒介从手工媒介到机械媒介再到电子媒介的递变,并分别指出三者生成意义的不同方式,其意义阐释所凭依的公共性和个体性在媒介递变的过程中也发生着变化。袁新以阿多尔诺的音乐哲学为基础来探讨美的历史性生成维度,阿多尔诺对现代音乐的认可在其形式和内容当中存在巨大张力,其音乐哲学从早期到晚期也经历了反思维度的变化,阿多尔诺后来对音乐哲学的重建则强调了对音乐的本质性分析,由此真正生成了对美之本质的客观性的理解。吴静对以数字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进行技术批判研究,将社交平台视作促进社会关系生产和连接的整体性场域,去探寻主动凝视机制所带来的个体化丧失以及社会象征价值消失的问题,指出其原因在于架构社交平台的原则和机制是个体间的相互凝视。
分论坛共设三个论坛六场报告,数十位中青年学者围绕着不同主题发言、点评和交流。报告主题的侧重点涉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基础理论以及前言问题研究,包括生产力批判理论、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洛文塔尔传播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等,也涉及批判传播学时下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热点问题,包括数字媒介、数字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短视频和直播、社交网络与人工智能等,还涉及中国的政策和国情,包括国家与网络命运共同体、“数据二十条”、上海广播大会等。这些精彩的发言聚焦于批判理论和批判传播学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深化了学科之间的交流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会场上交相辉映。
闭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戴丽娜副研究员主持,王凤才教授和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良斌教授分别致辞。王凤才以“在21世纪语境中,更应该跨学科地研究批判理论”为题致辞。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来说,2023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是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100周年,也是阿多尔诺诞辰120周年、维尔默诞辰90周年、霍克海默逝世50周年、洛文塔尔逝世30周年……本次论坛酝酿已久,旨在纪念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并拓展和深化批判理论研究,更是为了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和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王凤才阐发了“批判理论”的内涵与外延、“批判理论三期发展”和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说明了“批判理论论坛”的由来与定位;并概括了本届论坛的四个特点:视野广阔,问题集中;视角多元,思考深入;理论探索,现实关怀;世界眼光,中国立场。本届“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论坛所关切的议题是批判理论与批判传播学的理论与历史、当下与现实、互鉴与融合,这是一个真正跨学科的论坛,是一个“政治性、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的、也是一个努力从“独白”到“对话”的论坛,并强调跨学科研究批判理论需要厘清概念、明确对象、端正态度、正确方法和具体结论。最后,陈良斌作为下届论坛承办方代表,诚挚邀请和欢迎学界同仁参与下届“批判理论论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供稿:刘珂然、王奕、舒一轩
编辑: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