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四海聚上社 流觞曲水论变革 新闻所召开第五届尚社新闻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6-21浏览次数:108

2017616日至1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尚社新闻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社科创新基地召开。本次论坛以“变革中的传播、文化与社会”为主题,围绕“传播变革与时空构建”“平台变革与网络治理”“媒体变革与内容生产”三大议题,汇聚了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河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观察、《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高校、科研机构、媒体和学术期刊的优秀中青年学人,就新传播技术变革和学科研究范式转型背景下的诸多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由上海社科院新媒体中心主任王蔚副研究员主持。她代表论坛主办方欢迎各界学者莅临尚社新闻论坛,并简要介绍了论坛筹备情况。接着,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强荧研究员的精彩致辞正式拉开会议序幕。强所长指出,此次论坛主题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如果说新闻是历史的第一份草稿,那么新闻传播研究就是一个望远镜,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是有温度的,新闻研究要打造一个有温度的望远镜。他表示,尚社新闻论坛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学者们能在碰撞和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产生灵感。

 

在接下来的主题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作了题为《新媒体的“出世神话”》的演讲,他以互联网、博客和微博为例,探讨新媒体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偏向的形成,以及这种意义的偏向是如何反向影响新媒体的发展轨迹的。刘海龙教授指出,研究新媒体时,我们需要关注文化的维度。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强荧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网络空间治理》的主题演讲,在梳理了四种当下中国的社会思潮之后,提出网络空间治理要从体制机制、文化心理和媒体报道这三个层面进行,强调网络空间中人的重要性,“科技再发展,空间再变幻,人仍是根本”。

 

在第一个议程“传播变革与时空构建”中,五位学者先后登场。首先发言的是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副所长张雪魁研究员,他通过对古希腊的城邦修辞学的梳理,探讨其对于当代政治传播中诸多问题的启发意义(《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传播与当代意义――从治邦者到特朗普》)。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向芬副研究员聚焦中国大陆如何对抗“两个中国”的阴谋,为台湾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予以正名,同时从50年代大陆官方与民众在台湾问题上的同仇敌忾、知识精英对台的隔空喊话等案例,来探求大陆对台宣传策略的形成及变化(《一定要解放台湾:50年代冷战阴云下的对台宣传》)。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杰教授关注“低头现象”,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出发,将面对面交流中的低头玩手机的行为解读为一种互联网交流时代的互动情境的建构,指出“在场而非交流”是移动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新情境(《在场而不交流?移动网时代的人际交往新情境建构》)。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张昱辰博士从城市传播的视角理解上海轨道交通的变迁,探究城市轨道交通在上海扮演的接合全球-地方关系的角色(《在全球与地方之间:传播视野中的上海轨交变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李暄将民国时期的广播作为一种“新媒体”,探讨在城市日常生活的经验与情景之中,广播如何组织起城市新式的家庭生活(《新式家庭:广播与上海市民生活》)。

该组论文由刘海龙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潘祥辉副教授点评。他们评议了各篇论文的亮点,也为深化各项研究提出了具体建议。潘祥辉副教授认为,张雪魁研究员的文章把古希腊的修辞传统梳理得很清晰,但是古希腊的修辞传统奠定了现代政治传播的原型的有待商榷,修辞只是希腊丰富的政治传播体系中的一部分,同时还提出现代政治传播既是城邦化又是去城邦化的观点。刘海龙教授指出,向芬副研究员的研究要进一步关注材料背后的问题;张杰教授关注的新媒体上的交流规则是一个值得去探讨的领域,可以从在场而不交流中延伸出去,探讨交流中规则的协商,身体在交流中是否必要等问题;张昱辰博士可以从更大的平面上来谈轨交如何被赋予社会意义,从地方角度出发会遮蔽掉一些东西,关于基础设施的主题可以从更丰富的维度去挖掘;李暄博士的论文需要一个聚焦性的结论,应进一步找出真正的理论问题。

 

    第二个议程的六篇论文聚焦“平台变革与网络治理”。上海社科院新闻所方师师博士作了关于“平台”政治的发言,通过分析涉及平台的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讨论日益崛起的平台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平台的政治:类型化监控、不平等关系与社会政策空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李艳副所长在辨析互联网和网络空间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来阐释网络空间治理的内涵,她认为网络空间治理是一个不断演进发展的过程,但治理的滞后性是一种常态(《网络空间治理实践与未来发展趋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梁君健副教授聚焦“视觉素养”,探讨在数字摄影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通人的视觉实践从“柯达文化”向“脸书文化”的转向(《重新界定视觉素养:应对社交媒介与智能手机的挑战》)。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沈菲副教授关注香港近年来的民意极化现象,发现媒介对于民意极化并未起到显著作用,而民意极化却导致了人们对于媒介选择的变化(《香港社会民意极化现象分析:媒体导致极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郑雯博士展示了基于大数据的关于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论文以详实的数据资料分析了当前网络社会心态的现状(《网络社会心态:演进趋势与研究进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哈萨克斯坦留学生Tanirbergenova Agila从社交媒体的算法出发,探讨社会中的“信息不平等”问题(《社交媒体算法研究》)。

 

    评议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葆华教授和《新闻记者》杂志主编刘鹏首先肯定了本组论文的高质量,同样也为各项研究提出了修改建议。他们认为,在方师师博士关于平台的研究中,首先要界定清楚平台与媒体的概念,要把平台放在一个历史的维度中来看;李艳副所长的研究可以选择一个理论视角来阐释网络空间治理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关注与多元治理中的权力结构问题;梁君健副教授提出的视觉媒介素养是当前的一个新视点和重构的方向,但是日常生活和新闻生产这两个重构的场域的论述需要更为明确;沈菲副教授的关于民意极化与互联网使用的研究中,民意极化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应考虑如何将互联网和民意极化更好地连接;郑雯博士在对网络社会心态的研究体现了对中国本土问题的关注,但“社会心态”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要关注如何从操作层面的对个体的测量整合到社会心态的过程;Tanirbergenova Agila对社交媒体算法的研究很有意义,但是应提升问题意识。

 

第三个议程聚焦“媒体变革与内容生产”。上海观察融媒体工作室主任尤莼洁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清末官报的内容,以理解其“大众化转向” (《大众转向的失败:清末新式官报媒介框架分析――<北洋官报>为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徐笛博士展示了其对于中国大陆数据新闻从业者的调查,从从业者的角度切入来分析数据新闻对于新闻业的意义(《中国大陆数据新闻从业者调查:基本构成、生产城规与价值认知》)。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研究员陈楚洁关注当下中外新闻业转型发展中的媒体创业,从叙事角度审视媒体创业故事所塑造的创业者认同(《从前有一个记者,后来他去创业了――媒体叙事与认同建构》)。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张伟伟博士着眼于传统媒体人的职业角色认知,展示了对成渝两地8家电视及报纸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的实证调查结果(《互联网工作性使用对传统媒体新闻工作者职业角色认知的影响探究――一项基于实践视角的实证考察》)。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吕楠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探讨融合型媒体组织在当代上海的发展现状(《融合型媒体组织的探索――以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为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俄罗斯留学生Ekaterina Valyavskaya以《环球时报》英文版为例,对融合时代的中国主流媒体英文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融合时代的主流媒体英文版――以环球时报英文版为例》)。

 

沈菲副教授和上海社科院新闻所丁方舟博士对本组论文予以点评。沈菲副教授首先提出了好论文的三条标准:清晰的研究问题;可靠的经验证据;理论与经验的契合度。在点评中,两位学者认为,尤莼洁主任关于清式官报的研究中各种视角融合,需要进一步明确其中的一些概念;徐笛老师的数据新闻从业者的研究可考虑加入一些质化内容;陈楚洁副研究员对媒体人创业叙事的研究需要加强文献与经验之间的联系,文中对神话概念的运用还有待商榷;张伟伟老师的量表设计需要更加准确对应所研究的问题;吕楠老师的研究倾向于一种描述性的概括,缺乏理论性的总结;Ekaterina Valyavskaya 的研究可以用访谈或者调查方法增加一手的经验数据。

 

在学者们的思想交锋、观点碰撞中,论坛顺利闭幕。强荧所长在闭幕致辞中说,本次新闻论坛的主题――“变革中的传播、文化与社会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回应,论坛中有来自学界业界的学者,有学生也有老师,论文的内容多范围广,质量上乘,评议精彩,相信各位学者在相互交流中都已经有所收获。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要继续发挥掘井精神,也就是要深入探讨,同时还要注重问题意识。最后,强所长表示,上海社科院新闻所倾力打造的学术论坛已经举办了五届,已经成为一个颇具全国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传播交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今后尚社新闻论坛还会继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