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方舟《中国网络行动十年:动因、过程与影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27浏览次数:82

【学人成果】丁方舟:中国网络行动十年

 

【出版信息】《中国网络行动十年:动因、过程与影响》,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5月。

 

【作者简介】丁方舟,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毕业于浙江大学,获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2014-2015美国富布赖特访问学者、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娜伯格传播学院联合培博士生。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等学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一项省部级课题。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资助信息】本书获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问题系列丛书》项目资助出版。

 

【新书提要】本书对2003年至2014年间中国网络行动的动因、过程与影响进行了解释与阐释,并着重探讨了社交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将社交媒体视作行动者展开符号化权力关系博弈的场域,将网络行动视作这一场域中的实践,本书采用历时性变迁的视角,综合运用历史分析、内容分析、话语分析与框架分析的方法,探讨2003年至2014年间中国网络行动中作用的多维动因以及这些动因的历时性变迁何以影响到网络行动的政治机会、动员结构与话语机会;分析多元行动者在网络行动过程中何以通过框架建构、话语实践及意义争夺展开符号化的权力关系博弈;揭示十余年间中国网络行动带来的政治、社会心理与文化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意在阐明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互为形塑的关系。

 

研究发现,转型期的社会变迁是中国网络行动产生的前置结构动因,而作用于网络行动动员过程的主要动因有:(一)中国互联网政策的演变和社交媒体场域规则变迁带来的政治机会增加;(二)线上社会网络形塑的动员结构;(三)行动者通过策略性运用利益诉求、历史文化、情感元素等符号资源创造的话语机会。因此,社交媒体并非导致网络行动产生的决定性自变量,而是网络行动展开的行动场域,是上述动因与网络行动之间的中介变量。社交媒体场域的规则与结构不仅制约着网络行动产生的政治机会,影响着行动动员与扩散的线上社会网络基础,更为多元行动者提供了丰富的符号资源与话语机会。网络行动的过程是多元行动者围绕符号资本与符号权力展开互动与博弈的过程。本书从中区分出四类主要的行动者角色:倡导者、参与者、积极旁观者与反行动者,分析了他们在行动过程中何以利用框架建构、话语实践与意义争夺来塑造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及其惯常使用的行动剧目何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更替而变迁。

 

在网络行动的影响方面,本书发现,十余年的中国网络行动并未促使多元行动者对于中国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达成共识,反而催生了行动者之间意见极化与政治犬儒主义的倾向,激化了中国转型社会的负面社会情绪,并加剧了传统性价值观与现代性价值观之间的张力。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场域已然成为多元行动者自我呈现的公共舞台,因而网络行动也体现出更多的表演性,即行动者对文化符码与情感元素的运用并不一定出自本真性目的,而是有可能出自争夺优势性符号权力的策略性目的,但表演性行动成功的关键仍然在于其他行动者是否相信其本真性。

 

在理论贡献方面,通过将社交媒体视作网络行动展开的行动场域,将网络行动视作这一场域中的实践,本书从“场域―实践”的角度阐释了社交媒体与网络行动之间互为形塑的关系。由此,本书超越了现有研究的技术决定论视角,转而采纳社会塑造论的视角,将网络行动当作更广阔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来加以考察,从而在社会行动的分析框架中解释并阐释了中国网络行动得以发生的必要条件、发展的过程及其产生的影响。再者,本书探讨了基于社交媒体场域的网络行动与传统社会运动的不同,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基于中国情境的经验数据与理论启示。最后,本书以网络行动作为切入点,历史性地透视了转型期中国社会权力关系的变迁,探讨了新媒体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新媒体传播研究提供了更多新的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