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所召开第四届尚社新闻论坛暨“移动传播:媒介与社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13浏览次数:141

  

 611-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尚社新闻论坛暨“移动传播:媒介与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社科创新基地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从“网络、政治与国家治理”、“移动、媒介与都市生活”和“技术、受众与民主平等”三个议题探讨了移动传播下的媒体与社会发展。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学者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等国的学者围绕上述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新闻所所长强荧研究员致开幕词。他结合自己长期的媒体从业经验与思考,指出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中国的变化同步而又交相影响,在经济社会转型、思想文化多元复杂的大框架之下,学术研究需要强化指导思想,实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转变和理论创新;要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出发,下苦功夫、真功夫;要讲究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学风。强所长还对参会的青年科研人员做出期许:不忘本来,吸收未来,展望未来。他特别希望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能够追求真理,开宗立派,改革创新,肩负起对于新闻与传播研究的应有责任。

我所王蔚副研究员、吕鹏副研究员和白红义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三项议题的讨论。在第一场“网络、政治与国家治理”的讨论中,卢家银副教授分析了社交媒体和移动APP对中国青年政治抗议行为的影响;潘祥辉副教授对中纪委网站的“去科层化”政治传播功能进行了探析;王宁川副教授讨论了电子民主与参与文化语境下,有关信息自由主义与国家安全、政府管制与自由意志等问题引发的社交媒体悖论;王润博士考察了移动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周书环博士讨论了规制美国互联网淫秽的社区标准及相关争议;来自澳大利亚的David Maguire教授以跨国学生的工作实践为例,分享了自己对21世纪媒体教育的思考;来自美国的Doug Young教授结合自身从事的财经专栏工作探索了新媒体专栏的最新趋势。

在第二场“移动、媒介与都市生活”的讨论中,陈敏博士从“阐释社群”的视角,表述了新媒体语境下评论社群的话语建构;董倩博士对于生活风格报道的理论、源流与现状进行了学术报告;李美慧博士以上海快递员群体为例,呈现了移动传播时代移民都市生活与媒介使用调查的相关情况;苏文博士与大家共享了我国气象微博建设与预警信息传播机制的研究成果;王亦高博士提出了听觉传播视野中有关手机媒介的相关问题;张昱辰博士以上海某旅行社团为个案,研究了城市徒步中丰富的传播实践及其演绎的文化政治。

在第三场“技术、受众与民主平等”的讨论中,曾一果教授对于数字媒介时代电视剧观看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批判性思考;何睿博士探讨了网络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表现;刘阳博士对于七八十年代电大教育中的自学制度进行了研究,集中关注了新平等政治与新技术的民主实践等相关问题;夏德元教授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生存方式进行了省思;禹卫华副教授对于有关社交媒体的相关模式、方法与进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讨论了新闻传播学的转型问题;赵曙光副教授基于大数据对新闻客户端用户行为进行了研究。

来自东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焦雨虹副教授作闭幕致辞,她在肯定大家的发言的同时,认为在欢歌新媒体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与观察,进一步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尚社新闻国际论坛(原淮海新闻论坛)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倾力打造的学术品牌,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其以上海为基地,力图辐射全国新闻传播、媒体以及人文和社会研究学者群,搭建创新的学术平台,推进相关学术议题的研究,旨在为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贡献力量。近年来,关于媒体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方兴未艾。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自媒体的崛起、微信等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传播路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此新型的传播环境下,传统的受众群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网络空间在多大程度上重构了生活空间,处于转型与融合中的传媒业又该如何应对等等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界与业界同仁携手共进、做出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聚焦于“移动传播”这一新兴议题,多层次多方面地对相关议题进行讨论,推动了学界与业界展开对话,在研究视角与方法有着传承与创新,拓展与丰富新闻与传播理论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