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正走在十字路口――新闻所召开第三届淮海新闻论坛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3浏览次数:132

    613日,新闻所主办的第三届淮海新闻论坛在上海社科创新基地成功举行。本届论坛跨区域、跨学科,聚焦于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媒体融合是现代传媒发展的大势所趋。去年8月推出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已将媒体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目标是打造“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各有优势,如何加强两者融合,扬长避短,是一项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攻克的重大课题。

基于自己的媒介从业经验和长期观察思考,强荧所长在致辞中指出,在传统媒体发展黄金期进入尾声的社会背景下,单纯唱衰传统媒体是无用的,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趋势对传统媒体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此次淮海新闻论坛聚焦于媒体融合这一前沿话题,将为业界发展提供许多有意义的借鉴策略与参考意见。此外,强所长也指出,论坛的“媒体融合”主题与新闻所将要发布的《2016年上海传媒蓝皮书》所关注的领域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此次学术会议也将是这本书的一次重要的前期理论探索工作。

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的学者和业界专家们围绕上述主题,分别从“文化、媒介与社会发展”、“媒体融合与舆论研究”、“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等三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议题“文化、媒介与社会发展”中,赵士林教授从惯习视角下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话语的功能作出了分析;学者赵凌把“法治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从大数据角度来对海量微博进行意义挖掘;学者袁红涛、李芸、李敬等分别从清末明初的白话报、网络扒粪以及新媒介的批判研究等角度对文化、媒介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媒体融合与舆论研究”议题中,学者沈菲研究了舆论场不一致性感知对如实表达意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传播学经典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学者李彪则使用文化折扣作为理论架构,在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罗马尼亚等国家选取实验对象,利用认知神经科学中成熟的脑电实验为测试工具,对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另外,卞清、周雷、西茹等学者也就媒体融合新环境中的社会舆论生态问题展开了讨论。

而在议题三“媒体融合与新闻生产”的讨论中,来自业界的沈凤丽从新闻晨报新的采编流程入手,解析了新闻晨报媒介融合的思考和探索;学者雷霞的观点试图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二元对立,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生产依然要提供多维、全面、确定性的信息;贾佳、瞿旭晟等学者则分别从果壳网新浪微博建设、开放式新闻生产机制探讨分析了媒体融合情境中的新闻话语生产。

    “媒体融合发展”是新闻所近几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也是“创新工程”项目团队的主攻方向。此次论坛正是我所集合所内外科研力量对“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集中探讨。

    淮海新闻论坛是近年来新闻所倾力打造的学术品牌,试图以上海为基地,辐射全国,搭建创新的学术平台,推进相关学术议题的研究,为中国新闻与传播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