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条”激励青年科研人员――马光仁副研究员作“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体会”学术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4-15浏览次数:167

新闻所退休科研人员、原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马光仁副研究员,411日为全所科研人员做了题为“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体会”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从事新闻史研究的经验体会、新闻史学科的前沿问题,以及一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方法。新闻所全体科研人员和部分退休老同志也参加了报告会。

 

 

马光仁老师首先概括介绍了他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20余年的经历。马老师笔耕不辍,仅退休以来发表的科研成果就达到200万字。他主编或撰写的重要著作有《上海新闻史》、《上海当代新闻史》、《瞿秋白年谱长编》(合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等,2013年又出版了55万字的《马光仁文集》。马光仁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体会,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并和青年科研人员互动,引发大家的积极讨论。

马光仁老师主要谈了六点研究新闻史应注意的问题:

一、科学研究首先要有兴趣,且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马老师中学时代就喜欢历史课,后来在工作中对新闻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胡适先生提出的“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即《时务报》、《新民丛报》、《新青年》)为例,通过剖析《新青年》杂志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史上的地位,阐释了报刊研究的方法和新闻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重视材料的积累,对每个问题都要追根寻源。所谓“找到足够史料,等于著作成功了一半以上”,马老师非常注重史料的收集考证。他在复旦新闻系任教期间多次放弃了单位组织的休养,几乎所有寒暑假都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度过。除查阅文献外,他还访问过马荫良、马达、陆诒、郑超麟等文化界名人,获得许多珍贵的一手资料。

三、警惕将历史绑上政治的战车的趋势。虽然新闻史研究与政治的联系很密切,但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尊重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强新闻史研究的本位意识,而不是将新闻史搞成中国革命史的翻版,只关注那些进步的媒体,对许多重要的新闻史现象视而不见。

四、立足学术研究,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过去学界对沦陷区的新闻史关注不够,马老师排除困难,多方搜集材料,在他主编的《上海新闻史》中以较多篇幅加以讨论。

五、新闻史研究对事物的判断要慎重,力求准确。比如一些论著中说,《申报》、《新闻报》是一向和共产党联系密切的进步报纸;还有的说新闻史上的重要报刊多是在上海诞生的,这些显然是缺乏事实依据的。

六、对权威著作要尊重,但不能盲从。以往一些新闻史专家认为,民国初年,新闻界一致反对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的《中华民国暂行报律》,孙中山也反对制定报律,并认为内务部的做法是错误的。而马老师主编的《上海新闻史》则通过多个侧面的史实论证之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新闻所强荧所长就报告内容作了总结,高度评价了马光仁副研究员在新闻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以及他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他希望青年科研人员学习老同志们对科研工作诚挚的热爱、钻研的精神,以及他们宝贵的治学经验和研究方法;老中青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使新闻所的事业更上一层楼。青年科研人员认为马老师为大家树立了勤奋治学的榜样,让他们深受鼓舞。